中医学理论的发展
1、 魏晋隋唐时期(公元220-960年)--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
第一部脉学专著一晋 • 王叔和《脉经》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•皇甫谧《针灸甲乙经》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——隋.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——唐.孙思邈《备急干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
2、宋金元时期 (960-1368年)--中国医学发展迅速、流派纷呈、建树颇多的时期
宋.陈无择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 三因学说:1、外因:外感六淫 2、内因:七情内伤 3、不内外因:饮食所伤、叫呼伤气、虫兽所伤、跌打损伤、中毒、金疮等
刘完素 (字守真,创河间学派,后人 尊称刘河间) | 火热论 | 提出“六气皆从火化” “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” | 寒凉派 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 |
张从正 (字子和,号戴人) | 病由邪生 | 提出邪非人身所有,“邪去正自安”,“养生当论食补”“治病当论药攻” | 攻邪派 《儒门事亲》 |
李杲 (字明之,号东垣老人,后人 尊称李东垣) | 脾胃论 | 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” | 补土派 《脾胃论》 |
朱震亨 (字彦修,号丹溪翁,后人尊 称朱丹溪) | 相火论 | 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 | 滋阴派 《格致余论》 |
3、明清时期(1368-1911年)一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
温补学派: 明代医家:张介宾(字景岳):“阳非有余”“真阴不足”,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赵献可(字养葵):命门为人身之主,注重“命门之火”在养生防病的作用
温病四大家: 明代 吴有性(字又可) 《温疫论》: “戾气”致病 清代 叶桂(字天士,号香岩)《温热论》:卫气营血辦证 吴瑭(字鞠通)《温病条辦》:三焦辨证 薛雪(字生白) 《湿热条辨》:湿热病因
医学全书、类书、丛书及经典医籍的注释: 《古今医统大全》明•徐春甫著(1556)著名中医学全书 《本草纲目》明•李时珍著(1578)中药学巨著 《证治准绳》明•王肯堂著(1602)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《古今图书集成·医部全录》清•陈梦雷等著(1723)著名中医学类书 《医宗金鉴》清•吴谦等著(1742)清代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《医林改错》清•王清任(字勋臣)著(1830)瘀血致病及其有效方剂